灿烂千阳的读后感14篇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1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0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2
《灿烂千阳》的阅读纯属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赛尼的书是《追风筝的人》,在地铁报上断断续续的读了后买来读的,读完后也向朋友力荐,觉得这本书真正写的是好,感动,从头到尾的感动。看完后,也私下很有负罪感的感到幸福,因为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为自我自小被家人的爱环绕。当看到《灿烂千阳》的作者与《追风筝的人》同为一人的时候,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我不要看,我怕我背负不起书中沉重的感觉。
前些日子在当当买了一堆书,书送到家里,才突然忆起,这本书,是说不要看的。但既然买了,总没有不看的道理,况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极尽溢美之辞赞扬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一是震撼二是心酸,书中以一个不幸女人的一生为线索(此刻觉得,这个国度的女人,大概离幸福的距离比任何地方的都要远点)从她的视角写出国家的动荡对国民的影响。这话太笼统,可总结来,就是这感觉。里面有很多家暴的情节,并没有描述到多么详细,但聊聊数语却带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战起来。也对玛丽雅姆生出敬佩,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爱心温暖另个与她同样不幸的人。书中有个细节描述到莱拉的父亲带他们兄妹去卡米扬大佛游玩,写到周围景观的闲散适宜,农人在田间劳作,农作物在微风中俯仰。我的思绪也仿佛被带到那个孕育温馨、神秘与期盼的下午,数章后一笔带过大佛被毁,伴随同时的还有恋人的失散和亲人的过世,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却有种心酸的感觉让我无法继续读下去。卡米扬大佛的被毁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过,只有看到书里带过,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毁了,一向都不相信,这样一件民族瑰宝,怎样就会被毁了,怎样会下得了手。结尾有点点大团圆性的,莱拉和她的爱人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寻找身心的最终归宿。这个,我有点点怀疑,当一个人,做为人的基本权利被彻底否决,彻底践踏后,他仍然会将否决与践踏他的地方作为归宿么?当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是无法体会他们的`悲凉与无奈的。
阿富汗,一个多么遥远而让人费解的地方。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它叫《灿烂千阳》。《灿烂千阳》由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继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之后创作的。
《灿烂千阳》主要讲了私生女玛利亚姆的童年生活在她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生日时因定期探访的父亲没有来接她,她便乘出租车来到她父亲家前,谁知父亲却不给她开门,无奈之下,玛利亚姆只好再坐车回家。没想到她妈妈娜娜在自家门前——一座破破烂烂的小泥屋前的大树旁上吊自杀,灵魂归天。
安葬好她母亲之后,她就被她父亲接到他的宅邸住下。没过几天,她就被迫嫁给喀布尔市中年鞋匠拉希德。以后数年玛利亚姆一共怀了6,7胎,但每次都以流产告终。与此同时,玛利亚姆受到的待遇日益俱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暴力在她的生活中出现。
十八年后,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因形势所迫她亦被迫嫁给了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带着各自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一起经受着战乱的侵蚀,贫困和严重的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的悲痛与忍耐交织,曾经让她们相处得水火不容。后来又因为几件事让她们互相感动,重归于好,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相濡以泣。隐藏多年的骗局终于被揭穿,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他们又将归宿何方?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4
书名读起来是这么阳光明媚,内容却是那么的悲苦凄凉,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说到阿富汗,我感觉它真的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度,就像他们国家戴着面纱的女性。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阿富汗是那么的动乱、保守、落后。
本书讲的是阿富汗妇女的苦难史,尤其是玛丽雅姆,作为一个私生女,有一位怨气冲天的母亲,她童年的生活就不快乐。十五岁,由于她的出走,母亲自杀,几位继母撺掇父亲将她远嫁给中年鞋匠拉希德,由于没有生出儿子,拉希德对他非打即骂,20年的婚姻生活可能比童年还要悲惨。
相比玛丽雅姆,莱拉可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有了自己的孩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虽然这种幸福的生活是因为玛丽雅姆的自我牺牲。莱拉与玛丽雅姆相比,她更有勇气,更有自己的想法,她敢于去突破,敢于去争取。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仿佛处在茫茫的沙漠之中,没有希望,没有方向,在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在幻想,结局会像我们看过的电视剧那样发生逆转,但是都没有,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好在最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抹绿,有了点希望。
生活还是需要有希望的。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5
《灿烂千阳》是个很动人的故事。阿富汗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太陌生,但读起来,这些人物好像就在眼前。玛丽雅姆、莱拉,这些女孩成长为女人,都富有高贵善良的品质,扎根在她们心里的,虽然只是平凡的生活,但她们却熠熠生辉。尤其是玛丽雅姆走向死亡部分的描写,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圣母——正如书名所说,“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让充满伤痕的心灵永远有一丝温暖。绝望与希望纠缠,爱与恨的碰撞,失去的与得到的,堕落的与升华的,胡塞尼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因为其叙述中透出的悲悯情怀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铺陈了阿富汗所有的贫穷、苦难、无知、残暴和专横以后,以一个生命的瞬间爆发与终结震撼人心,以许多温情的细节来消弭和修补人心的裂缝,濒死的绝望旁闪耀的灵魂之光正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诞生成一个民族不灭的希望。
读完合上书页时,我常常想,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使人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是玛丽雅姆对莱拉、阿兹莎的爱,是莱拉对少年爱人塔里克的坚持与信仰,是他们在巴基斯坦安顿下来却又毅然决定回到阿富汗,只因那里注定是他们一生的根源?或者,是因为故事的结尾,莱拉抚摸着腹中的婴孩,默默唤她为“玛丽雅姆”?我闭上双眼,努力地在脑海中想象她们的脸庞——阿富汗妇女坚毅而又写满沧桑和屈辱的脸庞,她们藏在布卡后面卑微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很想知道,不幸的人,她们的生活把她们带到这里,又将去向何方?无法逃避的战争,无法改变的过去,无法预知的未来……而关于“爱”的信仰,是永恒的力量之源。至于途中所遇的那些看似不可跨越的困难,在接受过无数次阳光雨露的恩惠后,忽然发现,它们都是多么的不足挂齿!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6
宋代诗人赵恒曾在《劝学诗》中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偶在闲暇的午后,品一杯香茗,于婆娑碎影之下,取一本《灿烂千阳》,品读百千姿态。
本书讲述了私生女玛丽雅姆在十五岁生日时遭遇人生绝望之境: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当命运之轮重新转动,她们屹立而来,高歌“自由、平等、幸福与信仰”!
难忘法苏拉赫毛拉的一句引用:他掌管人间,他主宰万物,他创造了死与生,得到他的考验是你的光荣。乱世中的玛丽雅姆凭借着对安拉的信仰,对平等自由的追求,以友善之心温暖世界!
现实的社会中,总是不缺乏自以为是而又无比淡漠的人。追溯于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到现如今的女大学生被骗大学学费而自杀,不禁发人深省:究竟是社会的落后还是人心的自私与险恶?抽丝剥茧,剖析其深层含义,只想低吼一声:追求人性本善,弘扬社会友善的正能量!
无论是面对人生绝境亦或无限荣光,我只想保持一颗友善的心。传递友善之光,是面对他人的嘲讽批判时的淡然一笑;传递友善之光,是在开学时面对同学求助的热心回应;传递友善之光,是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时的微微一笑。无论是推崇儒家的人善论,还是倾向于道家的人恶论,在生活中也应以友善温暖每个人!
品读《灿烂千阳》,如果说玛丽雅姆是洁白的天使,那么莱拉无疑是坚强而有野心的战士。在战乱尚未平息之际,莱拉毅然决然回到喀布尔教书育人,放弃轻松而安全的穆里生活——这是爱国的情怀。
曾经读到过中国人与外国人对待国旗与国歌的区别:中国人升旗时总是一副严肃而不可侵犯的姿态,以示对国旗的尊重。相比之下,外国人则显得随意不羁,可他们却乐于把国旗画在手心,放在心里。我不敢妄断谁爱国谁不爱国,却也厌弃于盲目的抵制日货、街上砸本田等层出不穷的丑闻。爱国的人,至少要是理智的。
相比于文豪侠客,我的爱国论是狭窄而渺小的。没有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壮烈牺牲的精神,也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却也“位卑不敢忘忧国”!大千世界,繁华弥漫,我也曾像莱拉一般豪云壮志,而后迷茫。如今的我更喜欢脚踏实地,在渺小中伟大,在伟大中伟大。
闲暇时候的我乐于观看“焦点访谈”节目,喜欢和发小们在慵懒处大谈中国梦,偶有时候又找点美名其曰“社会实践”的游戏:或栽林种树,或与老叟谈天阔地,或行动于梦想之上……
更多的时候,我在学习!学业有成,方能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才是我自己爱国的最好证明。在不久的将来,当我驰骋商场,做为社会的栋梁时,也可不负国家不负卿!古有屈原爱国投江,今有千万共产党员爱国杀战场,现在亦有吾辈学子爱国奋发图强。
再次品读《灿烂千阳》,我仍会为善良的玛丽雅姆而忧伤,看到勇敢的莱拉,还会想起她的慈祥又博学的老爸哈基姆。
在流逝而去的岁月里,唯记得她们在战争中的高声呼唤:“唯吾辈之友善,修国之富民之强,此乃吾之国爱!”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7
两派敌对政治势力互相向对方统治下的地区发射火箭弹。每一发炮弹爆炸,都有若干个被炸飞的老百姓躯体,造成新的残垣断壁……
塔利班治下回归落后的传统,残暴酷刑、歧视女性、抵制现代化、仇视一切异教,使民众生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
战乱导致极端贫困,大人孩子面临濒于死亡的境地……
前苏联的悍然入侵制造了国家动乱的源头……
美国大兵对“9。11”的报复造成新的百姓伤亡和社会动乱……
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现实毁掉了无数个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家庭,其中受害最深的是被野蛮传统束缚的女性……
这些场景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新作《灿烂千阳》给世人描绘的情景。
地处中亚,沟通东西方,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阿富汗,因为从16世纪至今长期遭受英国、俄国、前苏联、美国的反复蹂躏,一直被全世界所瞩目。大家都知道这个处于大国政治旋涡之中无法自己的国家,也会从媒体上各种各样的新闻中断断续续地知道一些他们国内发生的大事。但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承受着什么样的苦难,却是一片空白,无从得知。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8
《灿烂千阳》以两个女人的一生作为主线,讲述了在动乱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
莱拉是幸运的,从小在开明的父亲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随着房子被击中父母离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却又被希拉德设下的圈套误以为塔里克已经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发现自己有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违心地嫁给了希拉德。但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与塔里克还有孩子们在一起。
玛丽雅姆作为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从那么期盼父亲的到来到去找父亲结果被远嫁到遥远的地方,离开了家,母亲因为她的出走而自杀,希拉德是个残暴专横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莱拉。曾经与母亲娜娜在房顶看月亮,在树下看落叶,在河边钓鱼的日子只能是美丽的回忆,快乐只属于过去。最终,她选择自己一人承受杀人的惩罚不肯与莱拉共同离去。
命运让莱拉与玛丽雅姆相识,并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敌视到后来的亲密如母女一般,莱拉在玛丽雅姆的帮助下(与希拉德对打中打死了他)脱离了苦海,而玛丽雅姆却被执行了死刑。但是玛丽雅姆在最后是平静淡然的离去,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莱拉与莱拉孩子真心的爱,她用自己的最后力气帮助了她们,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而当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生活的小村庄,见到了玛丽雅姆生前喜爱的毛拉之孙,并打开了玛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与信,莱拉哭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与道歉来得太晚了,一切都成为了迟到的爱。
《灿烂千阳》引领着我用眼、用心去领略这个国家的风景、人物、事件,没有机会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书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这个井底之蛙能够读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经历过的体验。也许我还是不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的内涵,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认知,但是,这已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纷繁复杂的命运。
初看《灿烂千阳》的名字,我错以为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故事,当翻开书,一页页一字字地认真读过之后,便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了,虽然作者为这两个故事设置了还算不错的结局,但其中间的波折、痛苦、欺骗、暴力、水深火热却更让我记忆深刻。不知道灿烂的千阳是否能够最终照耀在他们身上,不知道风筝是否最终能够快乐地飘扬,只有祝福、只有祈盼。当经历了如此创伤的人们重新看见灿烂的太阳与舞动的风筝,那将是一幅更加美好与幸福的景象吧。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9
主人公玛丽雅姆本来是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带着梦想,义无反顾地追求着父母的爱,然而从她的十五岁生日开始,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作为一个私生女,从小就受尽人们的鄙视和辱骂,随着母亲的_,本来定期探访的父亲也因为旧家族制度而虚伪地逃避。为了面子,狠心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咯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谁料玛丽雅姆七次怀孕却七次流产,渴望养育儿子的丈夫使她长期生活在家庭的暴力之下,加上战乱动荡的时代,使得她永远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十八年过去了,战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莱拉也走进这个家庭,作为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少女莱拉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聪明有才华,有梦想,渴望爱情,然而,她青梅竹马的朋友塔里克举家搬迁,两个哥哥在战争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弹,送她父母上了天堂。在逃难的无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给了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名阿富汗女子,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遭遇,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压,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刚开始,两位妻子相互敌视,渐渐的,两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亲密无间。她们的友情在拉希德的_,国家的无情战火中留存,缔结了情谊,相濡以沫。然而,最终拉希德发现,莱拉的女儿竟是塔里克的孩子。而莱拉也发觉,当年告诉她塔里克死讯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佣的。于是,他们争吵、打斗,残忍的拉希德竟欲掐死莱拉,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在失去生命之时找到爱的归宿。
故事里每个人的前景都如此暗淡,每个布满灰尘的“布卡”下面都有一个受伤的灵魂,在心碎之后,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那个时代,无数的阿富汗女性都在经历苦楚,然而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的悲痛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微光,人们依旧怀着向往去抗争,哪怕希望那么渺小,想必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本意。
同时作者胡赛尼对伊斯兰的宗教习惯也用了很多笔墨,特别是反复出现的《古兰经》里优美的诗句,通过小说让我们看见很多伊斯兰信徒的友爱和善良,使我们能够更好更正确地认识伊斯兰世界的古老文化。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10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0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11
去年寒假在家读完了《追风筝的人》,现在读完了《灿烂千阳》,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在读《灿烂千阳》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可以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助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可以谓之“博爱”。
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文明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己今后所面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12
虽然胡塞尼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细节的刻画、情境创设和人物的描写都鲜活富有生命力,在小说中作者以悲悯的情怀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几个主题。
第一:对阿富汗战争的控诉。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战争现场的描写着力展现了战争的惨烈。“火箭弹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一阵黑烟正在某座被炸成一堆飘扬的尘土的建筑上袅袅升起。第二天,人们将会发现一些尸体。有的尸体会有人认领,有的不会。然后喀布尔那些吃惯了人肉的狗又会饱餐一顿。”把鲜血淋淋的灾难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作者对战乱中人们对死亡的司空见惯甚至无力安葬死者的遗体的描写更加震撼人心,战火中,普通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的尊严也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战争中两位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展现战争对于民众的危害。如果的玛丽雅姆的悲剧来自于出身和命运,那莱拉的不幸则更多来自于战争,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要好的朋友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可是战争首先让朋友死于非命,又失去了恋人,后来自己的父母也被炸弹炸死,无依无靠的她只好被迫嫁给拉希德,开始了灰暗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这种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战争的罪恶,它可以使所有的秩序被打破,美好被破坏,生命随时有可能被失去,而生者也要面对没有尊严的生活,只要还有战争,无论胜败,人民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和输家,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普通的民众才能有尊严的生存。
除此之外,作者对战争更进一步的思考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在书的21章,萊拉的父亲带她去还没有遭遇战争的地方看大佛。其中有一段特别动人的描写,在他们登上山丘,万千景色收入眼底的时候。父亲说:“在我记忆中,这里一直是这样的。寂静、祥和。我希望你们来感受一下。
但我也希望你们来看看祖国的遗产,孩子们,来了解他的过去。”后来那些大佛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武装份子炸毁,几千年的文明成为粉末。在战争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被重视的,所有的异己者的下场都只有灭亡。战火带来的不光光是看得见的死亡,还有再也无法重建的文明,这是比军费、伤亡人数等显性成本更大的危害。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1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篇14
自从读过《追风筝的人》后,就一直挺喜欢胡塞尼这位作家,喜欢他笔下细腻的文字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喜欢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揭开他的故土阿富汗——那个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伤痕累累却仍然掩盖不住人性光芒的土地的面纱。在他的书中,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乡情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忠诚与背叛,爱与救赎,还有万念俱灰后的重生与希望...…都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让我为书中的人物哭,或笑,或感动不已。
简单来说,这本书其实就讲述了两个女人——玛丽娅姆和莱拉的故事。虽然书中所描述的她们的生活环境似乎距离我太过遥远,但她们的故事却如此真实地触动着我的心,让人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空中,从古德尔曼村旁的泥屋走到赫拉特,走到喀布尔,走到穆里,同她们一道,经历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
这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不平凡却可能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再平凡不过的故事,这是两个普通的女人,但在我看来她们绝不普通。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面对命运不公的安排和难以想象的巨大磨难,两个平凡也不平凡的女人是怎样用爱将一切打磨平整,最后她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化为了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照亮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玛丽雅姆的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社会里,对于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哈拉米,人们是难以容忍的。更何况她还是个女孩。母亲娜娜从一开始就一直告诫玛丽雅姆:“就像指南针总指向北方,男人指责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这句话也用玛丽雅姆的一生得到了验证。
在十五岁时生父扎里勒的抛弃,之后娜娜的自杀,再后来嫁给鞋匠拉希德,过了没多久的还算不错的日子后,又经历了几次流产,再后来就是无休止的家暴。这也许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关注那些关于阿富汗妇女的新闻报道之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正是许多阿富汗妇女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度悲惨经历的真实写照。
比起玛丽娅姆来,莱拉是稍许幸运的。她有一个美丽贤惠的母亲,有两个英武的兄长,还有个伟大的父亲——一个有学问与思想并深爱妻子孩子的男人。当然,她还有塔里克——与她青梅竹马,彼此深爱的恋人。但是一颗火箭弹无情地摧毁了这原本充满希望的生活,无情的弹火把慈爱的父母从莱拉身边带走,自己的一只耳朵也失聪了,最后,连支撑着她的唯一希望——塔里克也被告知离开人世了。
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但是她的肚子里还有一个小生命——她和塔里克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孤身一人的莱拉为了保护这个小生命最终接受了拉希德的安排,嫁给了拉希德。但是苦难的人生这才刚刚拉开序幕。
后来莱拉和玛丽雅姆在苦难的生活中逐渐由敌对转为惺惺相惜。两个可怜的女人最终站在了一起,坚定而执着。她们逃跑未遂,惨遭毒打,一起面对无休止的家庭暴力。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莱拉与塔里克居然奇迹般地重逢了,谎言被拆穿,塔里克没有死,而当拉希德得知后怒火中烧,几欲杀死莱拉。
最后,玛丽雅姆为救莱拉,终于执起了铁锹砸向了这个残暴的男人的头顶。这是应该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吧,也是最后一次了,玛丽雅姆牺牲了自己将莱拉和两个孩子送向了光明的地方,而自己则坦然接受了死刑。
故事最后,莱拉重返玛丽雅姆的故乡,亲眼见到了那间荒废已久的石屋。就是在那里,玛丽雅姆度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十五年,在她那并不漫长的一生中,那兴许是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了。后来莱拉还从已故毛拉那里读到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西勒于生命最后一年写给女儿的信——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的真诚忏悔和对女儿的爱,可惜玛丽雅姆再没机会看到了。但是我相信,假如她看到了,她最后也一定还是会选择原谅吧。
书中借用了这样一句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我想,本书的书名应该就来源于这句诗歌吧。莱拉和玛丽雅姆就是照耀彼此的太阳,她们的光芒与温暖也照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我想,呈现给我们这些细腻动人的故事的作者胡塞尼应该是上天赐给阿富汗的礼物。他将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控诉着阿富汗当时的阴霾与黑暗,但字里行间却又燃起爱和希望的花火。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阿富汗的苦难,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阿富汗,了解阿富汗,也让更多的人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为这个国家的人们做点什么。
至少我在读完胡塞尼的小说后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阿富汗的消息,那些图片和文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虽然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我也开始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儿什么。
《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已经读过两本胡塞尼的书了,现在也正抽空开始看《群山回唱》。每次读完他的书后,除了震撼与感动外,我都深深感到自己是何其幸运。虽然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抱怨的声音,抱怨飞涨的物价房价,抱怨永远那么稳定的工资,抱怨各种不公平现象……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在与我们处于同一个星球的另一个国度,有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至少,我们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地方,每天可以安安稳稳地一觉睡到天亮,也不用天天上演生离死别。即使生活中可能也有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仍然要懂得感恩惜福。
推荐访问:千阳 读后感 灿烂 灿烂千阳经典读后感 读灿烂千阳有感800字 灿烂千阳读书报告 灿烂千阳经典句子赏析 灿烂千阳阅读 灿烂千阳主要内容 灿烂千阳给我们的启示 灿烂千阳读后感800字 灿烂千阳阅读感悟 灿烂千阳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