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明智,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明智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能梳理信息,说清楚两位古人对读书的认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清楚明白地说出对自己的启发。
3.学习孔子、朱熹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学习课文带给自己的启发。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能梳理信息,说清楚两位古人对读书的认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清楚明白地说出对自己的启发。
【课时分项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读准多音字“识”。
3.能结合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4.能梳理信息,说清楚两位古人对读书的认识。
5.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给自己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八单元,一起“读书明智”通过上节 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的读书态度、方法、经历和感悟。
1.出示单元导读页。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旧书”指的是能给予人无尽启发的经典书籍,这些经典书籍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得到其中的智慧。
2.梳理信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百回读”“深思”,总结苏轼的读书方法:熟读、深思。
3.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回顾旧知。通过朗读导读页苏轼的语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梳理信息,把握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两则文言文,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2.检查字词,读好长句子。
3.读准多音字“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识”是记住的意思,这是个多音字,读“shí”,组词:认识、识记。读四声“zhì”,组词 “博闻强识”。
4.据意断音。
根据字义判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好”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中的“好”都是“喜好”的意思,都读四声“hào”。
5.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6.师指导读好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
预设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预设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长句子比较多,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学中,让学生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理解课文大意,积累背诵。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请同学们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自主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每句话的大意,互相点评、补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指名同学交流分享每句话的大意,师相机补充。
4.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是知也”的“是”是“这” 的意思。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说大意、学生背相应的文言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强记忆,达到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目的。
四、"读”法梳理 1.我们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明白了课文大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这两则文言文告诉了你哪些学习态度和方法呢? 2.试着梳理信息,完成表格。
古人谈读书 孔子的读书观 朱熹的读书观 实事求是 读书“三到” 勤学多问 多记多背 专心致志 勤勉好学 学无止境 聚精会神 学思结合 3.读一读选自《论语》的六句话,试着梳理孔子的读书观。
4.师范读课文。
5.学法指导。
聚焦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智慧。了解大意后,抓住关键词,从中我们明白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实事求是) 6.学法迁移。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逐句梳理信息,小组之间交流,先说一说句子的大意,再提炼关键词。
7.小组合作学习,梳理信息,把握主要内容,完成表格。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两则文言文整合学习,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环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用列表格的方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五、结合实际,畅谈体会 1.我们用列表格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梳理出了孔子、朱熹的读书观。两位古人的读书方法中似乎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读书没有捷径可走,都要下一番苦功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2.指名学生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结合课后第三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思考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对自己的启发。
六、拓展提升 1.今天我们学了两位古人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古代圣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自读《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试着把他的读书方法梳理出来。
出示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信息,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3.指名学生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我们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节课,我们引导梳理信息,把握主要内容,拓展清代的《曾国藩家书.致诸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方法实践运用能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课后制作一个或一套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书签,把本课学习或者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读书方法、名言警句以及与读书有关的古诗、小故事写在上面,下节课我们进行诵读、展示、赠送活动。
设计意图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设计了“制书签”实践活动,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加强阅读积累,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忆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照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本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根据要求梳理出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和读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总结好如何选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等读书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快速默读的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梳理信息的能力,第五单元《松鼠》一课学习了分条梳理的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利用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前后勾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选择合适的方式梳理信息,使学生在“做”中“学”,任务情境中得到锻炼,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单元阅读板块目标】 1.认识 34 个生字,会写 22 个生字,理解 2 个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能梳理信息,结合阅读经验,从例文中获得启发,并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4.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习惯。
5.积累古代经典文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体会和读书方法。
2.结合“交流平台”,了解读书的类别。
3.结合个人经历,谈一谈自己的读书乐趣。
【学习重点】 1.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感受和读书方法。
2.了解读书的类别。
【学习难点】 能根据要求选用适合的方法梳理信息,把握作者读书的方法和选书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忆读书》。粮食成长了我们的身体,读书增长了我们的智慧。我们做一个和读书有关的游戏,快速默读文字,猜猜他是谁。(出示游戏内容) 预设:
①他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丞相。
②黑色文字描绘的是林冲,他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
红色文字描绘的是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结拜兄弟。
③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快速默读方法,渗透归纳成段、表格、分条梳理等方法,为自主梳理文本信息作铺垫。
二、理清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想一想:冰心奶奶和这三本书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冰心在七岁时读《三国演义》,后来读《水浒传》,十二三岁和中年以后读《红楼梦》,1980 年以后也在读书。
作者回忆了自己一生的读书经历。
2.作者用一生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读书好就是开卷有益,读书有很多好处。多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读好书就是读对身心有益的书。
设计意图 迅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梳理读书经历,感悟读书好 过渡:冰心奶奶有哪些读书经历呢?我们来细细梳理。
(一)梳理作者读书经历,感受读书之乐 1.梳理之前,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哪些梳理方法? 预设:
(1)在第二单元我们学过抓住关键词快速默读,把握课文内容。
(2)在《松鼠》这一课,我们分条梳理了有关信息。
(3)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我们学会用表格梳理主要情节。在本课,我们可以从作者读书的时间、书目、感受。方法四个方面设计表格。
2.出示学习活动一: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
3.学生自主学习。
4.学生汇报。
(1)运用圈画关键词和表格梳理阅读经历。
①我们先运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找出四个方面的信息。三角符号表示时间,方框表示书目,横线表示感受,曲线表示方法。然后把这些关键词整理在表格中。在第二三自然段中,我读出了:作者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先是听舅舅讲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对故 事下文“无限期待”。作者采用的读书方式是听书。
②第 4 自然段中,此后,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作者听故事太不过瘾了,在浓厚的读书兴趣下,作者开始自己读,虽然字音都读不对,但作者还是“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运用的读书方法是一知半解。
③第 5 自然段中,作者读《三国演义》时,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作者运用的读书方法是隔段时间再读。
④在第 6 自然段,作者对《水浒传》尤其欣赏,因为那部书里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作者拿《水浒传》与《荡寇志》作比较,运用的读书方法是比较读。
⑤我也运用圈画法和制表格梳理了作者的读书经历。出示第 7 自然段,作者在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生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到了中年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旺盛衰的滋味。运用的读书方法是反复读。
⑥1980 年以后,作者读《西游记》感觉情节精彩,读《封神榜》感觉烦琐。读现代文艺作品,感觉有的文字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使我心动神移,有的词句华丽、无病而呻,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作者运用的读书方法是比较读、挑选读。
⑦我有补充,作者在第 6 自然段和第 9 自然段分别写到《水浒 传》和《荡寇志》,《水浒传》和《荡寇志》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是什么时候读的,有可能作者七岁到十二三岁期间读过,1980 年又读,有可能 1980 年是第一次读。
教师总结:运用圈画关键词梳理信息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这样查找时方便快捷。运用表格梳理时注意提前设计好表格。
(2)运用分条梳理方法梳理阅读经历。
我运用分条梳理的方法梳理了作者的读书经历,这样梳理条理清晰,但是找出关键词后,必须进行概括。
①七岁时,作者听《三国演义》,听得津津有味,后来作者一知半解地读《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②十二三岁时,冰心读《红楼梦》,开始厌烦,到了中年以后再读,作者感到有滋味。运用了反复读的方法。
③1980 年以后,作者读万卷书。认为有的情节精彩,有的烦琐。有的词句华丽、无病而呻,有的带着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令人心动神移。作者运用了对比读、挑选读的方法。
(3)运用时间轴的方法梳理作者读书经历。
我运用时间轴的方法梳理了作者的读书经历。时间轴下面是读书的各个时间段,上面是读书的书目和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方便,但是不便于梳理更多的项目。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